站在时间的那边,看清过去和未来的自己
工32 潘可涵
晓菲说让我写一篇文章的时候,其实我是不想拒绝的。因为在靠谱又长得帅的学长里面🤸♂️🧑🏫,我算是比较乐于助人的。但是她告诉我说🍵,限定在一千五百字🫨。那没办法👩🏻✈️,看来你必须请我吃顿饭了。
一个学期的生活每天都是一个个小故事,怎么讲得完呢🥿。好在她说,今天只讲三方面:生活👞,学习,还有一点建议。
生活
这里的生活给我最深的印象,就是生活完全属于自己。清晨打开冰箱切一片cheesecake,拿出两片面包火腿和番茄,再视心情决定三明治里面的奶酪是夹清香的Mozzarella还是醇厚的Cheddar。然后梧桐树影间的晨光投进窗户,点亮自己一天的生活。自己的公寓,自己的时间和空间,自己的生活🔴。
在陌生的异国城市里面自己扎根生长。而城市很棒。亚特兰大挂着四季不落的阳光和微笑🏌️♀️。
还有舞蹈和朋友6️⃣。艺术是超越语言的,通过舞蹈认识了很多美国或是中国的朋友。搭过舞伴的人里面有大自己二十岁整的清华学姐,有年龄相仿却是全职主妇的台湾姑娘,有平常的美国女生。还认识了一起喝酒的哈尔滨老乡。从北卡罗来纳州比赛回来的八小时车程,和三个美国朋友畅聊恋爱人生理想。亲切得如同和室友在卧谈。
当然还有旅行。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遇见新的惊喜🏕,在萨凡纳小镇遇见一盏黄昏时刻的煤油灯👾🩹,燃亮街角爬满常青藤的老房子;翻过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道道山脊,从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岩层映着斑斓诡谲的色彩,咫尺悬崖下的科罗拉多河躺在寒武纪的岩层上静静流淌;在迈阿密慵懒的午后,从沙滩上回来的五个人在古巴餐厅门外的遮阳伞下,喝着冰镇的Mojito,看门口的女孩子时不时跳一段古巴舞🧆🖐🏿。旖旎的风光和旖旎的人。
学习
佐治亚理工的工业工程排名全美第一,理工科美国排名第三,仅次于MIT和CalTech😑;在这里的一个学期让我对于清华和GT(佐治亚理工Georgia Tech简称GT)的区别,不同的教学体系,乃至中美大学的教学风格有了些许认识🤶🏼。篇幅有限,这里就讲讲两边的工业工程🤹🏻♀️。
从三个角度讲😢;一,规模:早有耳闻美国的工业工程应用极其广泛,到了那里才知道,不但工业工程是GT的第一大系,而且工业工程毕业生本专业的就业机会极多🌐,很多企业里面都有工业工程职位👨🏻💼;二💃,课程🙇🏿♀️:除了GT的ISyE(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,等同IE)没有我们系人因方向的课程之外,两所学校的工业工程课程设置几乎完全一样。从课程来讲👆🏿,两所学校相近🕐🧘🏻♂️,但是清华IE更难,更深;GT课程偏向应用💆🏽♂️。小到课程中案例分析的应用,大到毕业设计——GT的每组工业工程师们毕业时需要自己联系企业👉🏽,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工业工程项目。三,职业导向:每学期GT会办一场招聘会,GT的ISyE还会自己举办一场招聘会。GT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花一个学期、一年甚至更久专门用来实习👨🏼🎓,灵活毕业。综合起来👩👦👦🌕,清华胜在数学基础和科研能力;而GT胜在就业能力和职业导向👷🏽♀️。
建议
交换之前听学长学姐说,交换的生活是他们经历过的、最美好的一段时光。十二月自己在迈阿密的海风中踏上返程飞机的时候,真的感到了
当然交换生活会给你在清华的经历留下些许遗憾🏋🏽♂️。会有无法续写的故事,会有错过的课程和社工👱🏿♂️;会错过这个学期大家共同的经历和有趣的事;会错过清华洒满银杏叶的秋天和北平的第一场雪……
不过这个学期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无比宝贵🧳🏄🏻♀️、无可替代的机会💂🏿👈🏻。如果前路已定,你笃定地想出国深造,那么交换可以让你提前认识你规划中未来的样子,看看它究竟适不适合自己🦹♀️🍥;如果你想留在国内发展,那么这可能是你在几年之内最好的,获得国际视野的机会🧜♂️。而在大学生活过半之际🚾,很多同学——包括我自己®️,都经历了一种迷茫的、努力了许久之后疲惫的状态,交换生活则给了我新的节奏。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游山玩水,是这半年让我离开了清华忙碌得甚至有些盲目的生活🧑🏻🎨😨,让自己更清晰地审视自己和未来🦈。
交换的日子让我和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很多。一句收场——愿我们对过往的一切情深义重🚊,然后更加精彩地👨🏿🦳🤹,向前走✊🏽。

丹麦交换手记
工31 韩蕾
大三的秋季学期,我有幸得到了赴丹麦技术大学(以下简称DTU)交流学习的机会。在这近半年的交换过程中,我开拓了自己的视野😥,丰富了自己的经历💧,收获颇丰🧔🏼♂️。
学习篇
交换的首要目的自然是学习🧑🏼。工业工程起源于美国,在欧洲并没有直接对应的专业或者院系。还好DTU的选课政策十分宽松🧜🏌🏿♂️,作为交换学生可以自由跨院系选课🔷👨🏿🎓。最终,我选择了系统安全和可靠性工程👞、随机过程🚶🏻、交通建模和统计质量控制这四门课程进行学习🧑🏿✈️。
在DTU学习的第一个感受就是自由🍊。这里采用欧洲通行的ECTS学分制度☯️,一个上午4个小时的时间段对应5学分——看起来并不轻松,但实际上在这4个小时的时间里,通常只有2个小时是教授真正讲课的时间,而另外2个小时则留给学生在助教的带领下做练习和作业。课堂不点名,学生当然可以选择不来上课,也可以选择听完讲座后离开🎸。我认为这种时间上的自由是有益的,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步调来完成学习🧔。例如,有时可能没有完全听懂课上的内容☪️,这时盲目进行练习是无用的,倒不如回去重新温书👨🏽⚖️;有时,学生可能更需要的是在应用知识时进行思考和讨论🧑🦯➡️,从而真正掌握所教授的知识。因此,这种讲座+练习和讨论的模式是十分有用且高效的。另一方面🏊🏼👵,在课堂讲座上也能感受到自由的气氛和对学生更大程度的体贴🙅🏽⭐️。学生可以自由的发问,而教师都会尽自己最大可能、细致地进行解释。在教学中🏮,老师也会多次询问学生是否跟上进度🦋,确保自己的教学效果。
在DTU学习的另一个感受🏃,就是课程对实用性的强调。工科是应用的科学,作为一个理工院校,DTU的课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。在我所选择的课程中👩🏻🚒,系统安全与可靠性工程💆🏼♂️👩🏿🍼、交通建模是完全的工科课程🟠。在课程中,我们被要求就实际的系统或交通问题进行讨论🧑🏼🔧,作业也是根据实际问题简化而来🍌。统计质量控制介于统计学和工程学之间,老师会先介绍统计学知识❤️🔥,进而向我们阐述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所学🚶🏻➡️,向他人解释。而随机过程虽然是纯粹的数学课,但是同样地,由于其是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,我们的练习乃至最终考核都是实际的问题。换句话说💆🏻♀️,学成者应当具备从实际问题中提出数学模型的能力。这种对实用性的强调和关注让我印象深刻。在我之前的学习过程中,一些课程过于注重理论,导致学生在“怎么用”上毫无头绪;一些则轻视了理论体系🔽,直接从例子到例子,学生只会照猫画虎,无法向他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⛺️🦥。而在DTU的学习中💅,我则彻底地感受到必须既能知道“用什么”⛓️💥➰,又要知道“怎么用”。
最后我想谈一谈考试。DTU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9️⃣、多种多样,包括笔试、口试、报告等——这也是“自由”的一种体现,老师和学生可以就课程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考核方法🧖♀️。笔试既有我们熟悉的固定时间🥸、地点的考试,也有所谓的“Take Home Exam”🪘,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答案(多半是以简要报告的形式)。这种考试出于对学生的理解👳♂️,以我所经历的随机过程考试为例,建模可能需要尝试多种数学软件💆🏼♂️,因此固定化的考试是非常困难的。然而👨🏿🎨,这种考试也是对学生诚信的考验,学生必须保证自己在考试期间不与他人交流或是不窃取网络成果。很遗憾的是,我的另一门课统计质量控制的期中“Take Home Exam”中就发现了作弊行为,一位同学将题目上传网络索求答案。因此我们的期末考试被迫改为了口试。原本是出于对学生的体谅,也出于为了更好地考察掌握知识的程度所实行的考试制度,却被人利用,最终影响的是所有人。这样的事件无疑会让老师和学校在选择“Take Home Exam”时更加谨慎,而这是多么令人遗憾🕵️♂️。
在期末考试中👩🏽🦲,我有两门课程都是口试,要与教授和另一位监考员面对面👩🏽🎓,就一个或多个所学的内容发表讲演和回答问题。口试无疑是让人紧张的,可作为学生,无法决定自己的考试形式,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。最终出乎我意料的是🗒,口试是我考完后最为自信的。口试最重要的是体现你真正掌握了所学,也就是说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涉及的知识,因此,在复习阶段🤾🏻♂️,就必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。可以说,复习口试的过程让我受益很多,也将知识真正内化。在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🕍,我们可以查到某些计算的参数,也不必记住某个公式,但知道用怎样的理论和方法则是必须的,而这💁🏿♀️,正是口试所着重考察的🔎👇🏿。或许,就我个人的经验,口试是相当不错的一种考核形式了🤦🏽?
生活篇
众所周知丹麦物价高💬,实际生活其中也不得不渐渐适应🧙🏼♀️。倘若自己做饭的话,在饮食上的开支还算是可以接受。但交通上的花费显然就大多了👩🏼🚀。这次我们清华的五个同学都被分配到距离校园20公里的一处学生公寓Denmarks Internationale Kollegium。公寓位于一个市镇的中心区,生活设施齐全👩🏻🍳,相比住在Campus Village的条件是好了很多。但另一方面,由于从住处到学校要1个小时,导致我们很难在学校留到很晚,也因此错过了不少活动🕊,实在是遗憾。
在丹麦生活🧑🧒,难免要与市政、邮政🤰🏿、银行等机构打交道🙏,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工作人员的友善。这里不愧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度,工作人员活泼热情,会给予你最大程度的帮助。他们的工作也同样不失效率,这是源于他们尽可能地减少了手续的步骤🧍🏻,同时也将更多的业务交由网上自助办理。这让我体会到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社会系统是如何运作的🦸🏻♀️。
身在国外👨🏫,一个全新的环境,大事小事都要自己操心👨🏭🧑🏿🍳,这无疑是一个挑战。但是渐渐适应下来🥝,也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全新节奏。最大的收获是与你一同交换的同学是最坚定的盟友,大家一起分享经验、解决困难,一起享受异国生活的乐趣🦏。
最后的最后,对于这次交换,我想说我没有任何一秒钟产生后悔的念头。在全新的环境中,你可以发现一个全新的认识自己、认识社会的角度,想到一些自己以前从未思考过的事情🔍。这些影响有的显而易见,有的像是一种“气场”📗,默默地塑造着你的个性与处事方法。这半年的交换让我收获很多,也将激励我在未来继续努力!

从深圳到剑桥
剑桥 丁敏杰
夏日的午后,徜徉在剑桥街头🧖♂️,偶遇许许多多从中国过来夏令营的孩子,脸上写着好奇💅,兴奋🧑🏻🏭,宛若当年的自己。回想起来,从中国到英国,从深圳到剑桥🤳🏼📁,从来英国读一年硕士到最后留下来工作🛴,一路走来,虽历经艰难困苦🎓,倒还是要感谢命运的眷顾🚣🏼♂️。
在荔园本科的生活
四年的悠悠岁月👮♂️,如今只剩下一些记忆的碎片。印象中天气总是很热🍃,我汗津津的躲在图书馆里看书。那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😩,我要在四年内拿两个学位,我要出国。于是总是忙忙碌碌的穿梭在教室和实验室之间🏣⛴。依稀记得每个学期都排的满满的课表;各种各样的实验报告;一场接连一场的考试🚐🫄🏻。终于让我修够了80门课,顺利拿到两个学位💣🛩,以及英国五所高校的硕士课程无条件录取通知书。然而🪤,我也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好好读书的乖乖女👨🏻🍳⚁,逃过自认为没有意义的课,当过家教,做过电话销售,摆地摊卖过东西🧛🏼,参加过创业大赛,学游泳,学跆拳道。自认为大学是学生时代的尾声,以及进入社会的前奏,应该好好把握,体验生活,学习各种技能,为踏入社会,自己谋生💂🏿,甚至打拚出一番事业做好准备。正如这个时代每一个青年人一样,我也经历过大一的迷茫困惑👨🏽⚖️,刚从应试教育的魔爪下逃脱,开始独立自主的思考未来。我将来做什么,我要成为怎样的人。记得爸爸回忆他上大学时有多意气风发🥙,在小本子上写下我要成为一个有理想🌌,正直的人。言语间尽显深深的时代烙印,但又不乏一些更古不变的道理🧼。那么,我们这代人呢?我思考过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🔄,在翻阅了各个高校的考研专业以及要求后,决定学习双学位,将来走交叉学科的路线👩🏽🔬。在进入实验室跟随老师做课题的过程中发现,中国不乏做研究的聪明人,每年发表的论文无数,但是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却为数不多😅。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,我要做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人,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。带着这样的信念👨🏻🏫,我来到了英国求学。
留学的岁月
依稀记得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紧张,惶恐。我如空降兵一般空投到这里,没有任何社会关系👩🏼🚒,不了解这里的社会制度,语言障碍,甚至所学专业除我以外再没有第二个中国人。由于所学专业为研究型硕士🤹♀️,除了授课式教学,每个学期还有一个研究项目要做。学业异常繁重。曾经因为作业的分数太低而蒙在被子里号啕大哭,哭完了写了很多励志的话鼓励自己✦;曾经觉得老师的考试结果反馈中从来都是鸡蛋里挑骨头,到终于在反馈中见到老师表扬的话语🂠;曾经在多元统计分析的课堂上盯着伊朗老师的大胡子👨🏭,听着口音浓重的英语便开始溜号,到最后数学和计算机都是拿着优秀的成绩毕业🙋🏿。在经历了中英两种教育体制后,曾思考过两种体制的利弊🍑。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⛽️👩🦳,基础知识相当扎实⬆️,但大都缺乏创造性思维。我可以很轻松的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,但是缺乏质疑和思考。而英国的教育体制没有强迫学生背一些常识性的知识👨👩👧👦,但是学生大都思维活跃,每堂课下来都会提出好多问题🥚👦🏼,有些问题的确提的很有深度🧙🏽♀️,也是我知识的盲区。英国的教授也比较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,每次选课题做项目,都给我们列出多个选题自由选择(当然这也是由于本专业只有9个学生的缘故)。一年的留学生活𓀙,紧张忙碌,各方面都提升了很多,最后凭借实习时候的优秀表现,我顺利的在英国找到了工作。
异国的职场
人生的际遇就是那么让人难以琢磨,当初我的目标设定只是出国留学,而没想到命运的造化,让我轻轻松松的在英国找到了工作🤹🏻。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🪂,面试了几份工作,全当去练习口语了,没想到竟然拿到了offer,在一家国际知名的研究所里工作,或许得益于专业选的好吧♐️。英国的工作节奏相对悠闲很多🍪,或许是因为在研究机构的缘故。早九晚五的生活,闲暇时候健身🧑🦱,看书,游历欧洲各国,倒是过了段惬意的生活。然而此后的人生并没有一帆风顺⚾️,在经历了事业的低谷期,瓶颈期后,我也在认真思考职业发展方向。或许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迷茫👨🏿,然而,还是希望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一些事情,开阔眼界🚣🏼♂️,增长见识,使自己的人生活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来。

此行朝鲜🥐:不悔云归处🙎🏻♂️,只恨太匆匆
社科 张丽丽
朝鲜时间5月4日上午10:40,由平壤开往丹东的列车开启。我们的朝鲜之旅结束了🎩。如果除却路上耗费的时间,我们实际在朝鲜停留的时间只有两天三夜,过于短暂🥦,我还没有办法对朝鲜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👨🏼⚕️,还没有仔细欣赏过朝鲜的夜景🦑🎓,还没有和导游♊️、导购之外的朝鲜人有过什么直接的接触,还没有参与到他们真实的生活中去。
每次离别前,心里总免不了一番伤感或留恋🦹🏼♂️,这次更是🐤,因为我是从心底里喜欢这个地方的。三天前🏄🏿♂️,火车从丹东驶向平壤📠,跨过鸭绿江👩🏽🏭,就是朝鲜境内,我们坐着火车,趴在车窗上看外面的事物,对什么都充满了欣喜。任何与朝鲜有关的事物都能引起我们一阵欢呼🎅🏻,骑自行车的路人✊🏽,田间工作的农夫🦓,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,悬挂着领导人巨幅头像的建筑物......

看到车窗外农民耕作的情景,我的脑海中立马显现出了几个字:桃花源。这种感觉一直持续了很久👾,无论是在平壤还是开城🥗,或是在并无人烟的路上。也许是带着想象的成分,总觉得他们的生活特别淳朴,轻松自在💆🏿♂️,没有什么压力,而这一直是我所向往的。
在旅行进入倒计时的时分,我真的萌发出强烈的想去朝鲜留学的欲望,甚至还考虑过去朝鲜工作🧎♂️➡️👩🏻🦼➡️,认真地和同行的小伙伴说了一下我的想法🆑🙌,询问他们的意见🏄🏻♀️。还打算回国后向国关的老师咨询一下,问问怎样才能去朝鲜留学。
在回来的列车上,特别碰巧的💜,遇到了一位在朝鲜留学9年的学长🦑,他从高三就开始在朝鲜上学,一直到现在😽🛴,是金日成综合大学第一位本硕博连读的男生,在他之前有类似学习经历的是两个学姐。我喜出望外的打听他在朝鲜的留学生活,为什么要选择去朝鲜留学👨🏼🔧,将来是否打算留在那里👨🏼🍼,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去朝鲜留学🧏🏼♀️,要经历什么样的申请程序......不过听学长讲述后🍙,我才知道我去朝鲜留学的可行性并没那么高。一方面朝鲜并未对外开放👨🏿🎨,还是一个很封闭的国家,另一方面,去朝鲜留学的几乎都是语言生🛠,也就是具有朝鲜语学习背景的人🤷🏼♀️,因此北外📳、北二外等学校朝鲜语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。
你可能会好奇,我怎么会想到去朝鲜去留学。虽然有点心血来潮的意味,但也不是完全的一时兴起🗳。我对朝鲜的喜爱之情从我朋友圈的状态可见一斑,他们的“三免政策”更是吸引我,也就是免教育费用🥌,免医疗费用🚵♂️,免房屋费用💁🏿♂️,而住房、教育🏬、医疗还是我们的“三座大山”𓀐,多少人终其一身也只不过是为了能在大城市买一套房♻,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,能老有所养🐿、善始善终🌷。朝鲜可能的确物资匮乏🛌🏽🫱🏿,封闭保守▫️,但这对于一个对物质生活并无特别追求的人来说🅰️,又有什么关系🏊🏽♀️。和我一起去朝鲜的几个同学很不熟悉不能用网的生活🙋🏽♀️,即便是朝鲜的特级酒店也没有wifi信号🧙🏼,按常理而言,我这么一个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应该极其不习惯才是,但事实上并没有📹✊,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,才能让我从手机的禁锢中暂时解放出来。除了想炫耀的时候发朋友圈却不能发会感到一丝遗憾之外🤛🏽,并没有什么别的不适感。

我知道这几天的朝鲜之行只呈现给了我她美好的一面👍🏻,我们其实都很想体验他们真实的生活,但酒店旁边就是军营,晚上灯光微弱🔞,只能看清前方几十米远的路,用不了地图导航📈,羊角岛酒店又恰好在一个岛上......我们只能透过大巴车车窗观察外面的人,抓拍女交警执勤时的动作🐪。
我以往都会讲讲旅途中认识的人,因为他们也构成了旅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不过这次由于朝鲜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🖨🈳,认识的人反倒是其次的了🏃♂️➡️,暂不讲述,不过还是感谢给我讲故事的所有人,感谢容忍我聒噪和“爽朗”笑声的所有人🏟,感谢一路替我拍照的人👮🏿♂️,你们让这个旅途更完整😈。